weiliam 发表于 2019-5-8 17:58:01

书香三事:建德梅城再受关注的一个启示

有关建德梅城的消息,近来时不时见于媒体报道,让人忽然发现,这座古称“严州府”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们正致力于寻找和重现它的古老文化,僻处浙西山区的千年古城,正再度走近世人的视野。梅城的“严州文化”,为什么会再受关注?史上“严州文化”得益于梅城其独特地理位置:新安江、兰江和钱塘江的“三江口”要冲之地,人文荟萃;还得益于传统“隐逸文化”的受人推崇,因为严子陵而“钓”来的州名,曾引得宋代皇帝一窝蜂来蹭“热点”。但一个文化之所以能如水长流,不因一时之遇而燥热,也不因一时之隐而消亡,其中必有它的独特之处。从南宋《淳熙严州图经》的地图上,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个启发:不绝如缕的书香,是“严州文化”得以赓续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或许也可以由三个故事来感悟这个启示。壹创举:“文抄公”抄出来的重大创新州学是《淳熙严州图经•建德府内外城图》上的地名(左上),它和县学一样,都是古时州府机构的“标配”之一。但严州州学有它不凡的故事——http://hznews.hangzhou.com.cn/wghz/images/2019-04/29/2b1173f9-2388-4c86-bdc2-4628fbeac6a4.jpg▲ 南宋《淳熙严州图经·建德府内外城图》中的“州学”“大成殿”“贡院”和“县学”等教育机构(左右圈),以及“三酒务”(中圈)等官酒机构。清光绪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影宋抄本,南京图书馆藏http://hznews.hangzhou.com.cn/wghz/images/2019-04/29/87313d59-8751-4700-9434-d8deffb26c8f.jpg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春天,严州(治所即今梅城)州学教授(相当于教育局局长)袁枢做成了一件事,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事,正犯愁呢。他做了啥事?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去年二月履任州学后,一直在正儿八经地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就奇怪了,《资治通鉴》294卷,本朝多次雕印出版,你放着正版图书不看,抄这一摞砖头似的巨著,疯啦?即使严州本地再缺书,非得抄写这部书,用得着你局长大人亲自抄吗?但袁枢还就坚持自己一个人抄书,绝不另请帮手。一年后,这书抄成了。准确地说,他是在摘抄《资治通鉴》,成书后为42卷,只有原书的14%多。新抄的书有个新书名《通鉴纪事本末》,可袁枢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你想,你不过“通鉴”的一删节本而已,著作权、署名权跟你袁枢没有半毛钱关系。这还在其次,令人担心的是如果有人说你袁枢就一“文抄公”,你也只能干瞪眼。他正自纠结,早几年在京城临安(今杭州)太学同为学官的大诗人杨万里,赴任福建临漳路经严州,来看他了。袁枢将手抄的《通鉴纪事本末》捧给杨万里看,老杨随手一翻,不就是一个“通鉴”节本吗,老大不愿意。袁枢说,你先别急,我给你讲个故事——说是当年司马光编完《资治通鉴》后,对他的写作班子成员说,为了尽可能避免差错,保险起见,诸位还是费心再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可结果呢?除了一位叫王胜之的果真细看一过以外,没有一个人再愿通读全书,司马光也拿他们没辙。你道是为什么?杨万里说,不就是这部书实在太长了,谁有能耐一遍又一遍地细读?袁枢说,太对啦!所以,我要完成一部全新的、能让人方便阅读的《资治通鉴》。http://hznews.hangzhou.com.cn/wghz/images/2019-04/29/50bbc233-bbbe-430b-ba92-50d12fbf92ff.jpg▲ 南宋淳熙二年严州刻本《通鉴纪事本末》卷一书影。国家图书馆藏
杨万里见他认真,便静下心来看书。可没看几卷书,便情不自禁击节称赞。《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叙事必须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编排故事,而一年中,世上大事又不止发生一件,有些事还是跨年度的,司马光只能以“年”为单位,东一榔头西一锤地将这些大事“焊接”在一块儿。而袁枢抄本在故事编排上却另辟蹊径,独具一格,将原书浩繁的内容剪辑成239个故事,另附66件要事,总计大小305件重要事件。每件事新取一个标题,文字叙述就围绕这件事的始末和详情展开,无论长短,自为起迄,自成一篇,所以叫“本末”。通鉴通鉴,首先要“通”!杨万里心里这一“通”,便来了兴致,写了一篇长序,认真总结了这部抄本的优点特点,还建议州学尽快雕印出版,嘉惠学林,功利治国。后经杨万里介绍,袁枢的正经前任、大学者吕祖谦也写了篇序。老吕又推荐给同道好友朱熹,老朱同样的称绝叫好,也写成一篇序言。由杨万里“连锁反应”,这书连连获得了顶级文化名人的肯定,于是严州州学正式刻印出版了《通鉴纪事本末》。接着,当朝宰执和孝宗皇帝也成了这书的“粉丝”,到处送书宣传。孝宗这一“吆喝”,那是最顶级的“广告”。而众人的“广告词”简短说就三个关键词:便阅读、益治道、创体例。这是中国史学的一大创举!《通鉴纪事本末》在南宋至少再版了四次。之后,类似的纪事著作层出不穷,清人修《四库全书》时,把这类书称作“纪事本末体”。http://hznews.hangzhou.com.cn/wghz/images/2019-04/29/0a264a1e-7811-40b7-a99c-7a9e5b238b47.jpg▲ 上图为立于严州师范学院原孔庙遗址的《重修严州府学孔庙碑》,
下图为清道光十三年《重修严州府儒学记》碑拓。姜青青 摄贰盛举:陆游诗篇的首次出版与“双剑合璧”这故事的前半部分杭州人稍有了解,说是淳熙十三年(1186)春,六十二岁的陆游在山阴老家赋闲了五年后,应召入京,见到孝宗皇帝时慷慨陈词,力主抗金。但皇帝只是派他去严州担任知州,还说严州那里山好水好,你是诗人,到那里看看风景吟吟诗,多好啊!陆游非常郁闷,也很无奈,回到砖街(今孩儿巷)寓所,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世味年来薄如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孩儿巷也因此诗而声名远扬。http://hznews.hangzhou.com.cn/wghz/images/2019-04/29/c8f57f89-e349-43a3-9369-3b866d283920.jpg▲ 严州刻本《新刊剑南诗稿》书影。国家图书馆藏
陆游来到严州后,又遇到什么呢?http://hznews.hangzhou.com.cn/wghz/images/2019-04/29/a5ff09c2-aef1-4fe7-a9a7-b672302cab4e.jpg《建德府内外城图》右边是“建德县”衙署,图中有个“三酒务”。这两个官署中有两位陆游的“粉丝”:建德知县苏林和都酒务郑师尹。他俩一起拜大诗人为师。有天两人商议说,陆老师的诗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了不起,但现在这么一摞稿子放着,容易散失,应该好好整理出版的。他俩说干就干,编校雕印一手包圆,根本不用陆老师费心。陆游一生抒发抗敌爱国情怀的名作,大多写于川陕南郑地区(唐代属剑南道)任职时,新书就取名《新刊剑南诗稿》(20卷)。这对陆游来说是个意外的惊喜,生平第一次出书,并引起了当时文坛的轰动。
陆游离开严州直到嘉定二年(1209)去世,其间又有大量新作问世。理宗宝庆二年(1226),即相距陆游知严州整二十年后,陆游幼子陆子遹恰巧也出任严州知州。既然当年《新刊剑南诗稿》在严州出版,陆子遹便将乃翁后来的这部分诗作,以《剑南续稿》(67卷)为名在此刊印出版。同时出版的还有陆游另一部名作《老学庵笔记》(10卷)。已知宋代严州印书80种之多,其中陆游作品的“双剑合璧”,最是值得一记。叁义举:首部《聊斋志异》刻本的一波三折严州印书在元明时期情况不明,但清代乾隆时《聊斋志异》的出版,让人忽然发现,严州的书香原来一直未断。http://hznews.hangzhou.com.cn/wghz/images/2019-04/29/d78ab6d5-d5af-4221-8900-bc01ecab4fd6.jpg▲ 清代青柯亭本《聊斋志异》。国家图书馆藏
蒲松龄是个教书匠,尽管生前就已写成“聊斋”,但要出书那是非分之想。康熙五十四年(1715)蒲松龄去世,就在这年,他的老乡山东出生了后来为他出书的人,他叫赵起杲。赵起杲非常喜欢“聊斋”,收罗抄本,妥善整理,却因缺乏资金未能出版。乾隆三十年(1765)他到严州任知府,在杭州藏书家鲍廷博的资助下,着手出版“聊斋”。次年,书已刻成12卷,他却突然病逝。此时他已耗尽家财,家人竟无力将他归葬。“聊斋”出版就此半途而废了吗?没有!经他弟弟赵皋亭与当地朋友的不懈努力,半年后,16卷的《聊斋志异》终于问世,被称作“青柯亭本”(严州府衙有青柯亭)。因为严州“聊斋”的出版,这部名著广泛传播的“序幕”终于拉开了。知书爱书,好学善用,有创举,有盛举,还有义举,文化有此内涵,焉得不源远而流长?http://hznews.hangzhou.com.cn/wghz/images/2019-04/29/aeab41ad-ef5f-42b8-a9d2-501dfbf314d4.jpg▲ 严州师范创办时的校门。
下图为1921年老照片。姜青青 摄严州州学(另有府学等称谓)历代延续。民国初,梅城又有现代教育意义的“严州师范”(即浙江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创立,百年来坚守与顺势兼顾,传承与鼎新并重,书香绵延,成绩斐然,人称“浙西山区小学教师的摇篮”,俨然成为了浙西名校(现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校严州师范学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香三事:建德梅城再受关注的一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