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oocha 发表于 2020-5-17 15:05:28

英国公使夫人回忆录:初见慈禧,惊叹于她细致的保养

编者按:苏珊•汤丽(Lady Susan Townley)是英国驻北京公使沃尔特•汤丽(walter townley)的妻子。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为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曾邀请各国驻北京公使女眷去紫禁城做客。苏珊•汤丽因此与慈禧结识,对紫禁城内的生活有了深入了解。作为亲眼目睹过紫禁城内林林总总的西方人,她在书中忠实地记录了历次受到大清皇室接见的经历,包括与慈禧太后的“亲密接触”。1904年,她依据亲身经历写成这本回忆录,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你可以想象,我来到北京后几乎立刻就被邀请,随同诸位公使女眷进入紫禁城,觐见慈禧太后,那是多美奇妙的经历。这次觐见被安排在慈禧太后位于紫禁城内的冬季住所。当时,我坐在轿子里,穿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大门和庭院,满眼看到的都是精美的龙形图案,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漂亮器物。经过的每处庭院都种植了高大的松树,油漆成红色,屋顶铺着黄色琉璃瓦的建筑就掩映在松荫里,庭院与庭院间还有小桥流水相互联系。我觉得,那些建筑可能就是皇室成员的住所。来到慈禧太后住所附近时,轿子被命令停止前进,我们必须换乘由皇宫内的轿夫抬着的肩舆。太后居住的宫殿矗立在汉白玉的基座上,某位皇室成员正站在基座的台阶上等候欢迎我们,他身后还站着成群的王宫大臣、宫廷贵妇和仆人。


告别耀眼的阳光,进入大殿,立刻感觉神清气爽了起来。原来大殿当中放着个巨大的瓷盆,里面盛满了冰块,那是降温用的。正对着大门的地方,端坐着慈禧太后。她的面前摆了张铺着黄色绸子的桌子,桌子上放了两个花瓶,花瓶里插着新鲜的菊花。这两个花瓶中间还放了个玻璃的小瓶子,瓶子里插着价值连城的珊瑚树。为了看清楚我们,隔着桌子跟我们握手,慈禧太后稍稍把插着珊瑚的瓶子往旁边挪了挪。这样一来,我才有机会仔细打量这位名声早就如雷贯耳的女士。


已经68岁的慈禧太后,头发依然全黑

她坐在一个没有靠背和扶手,类似沙发的座位上,这个座位外面包着接近鸡蛋黄颜色的绸子。由于座位比较低,她的脚放在地上整个被衣服和桌子遮住了,我们只能看见她露在桌子以上的肩膀和脑袋。需要说明的是,满族女性跟汉族女性不一样,她们通常是不缠足的。慈禧穿了件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袍子,袍子很宽松,丝绸质地,上面绣满了精美的刺绣,应该是挂着果实的葡萄藤。慈禧的脖子上围了条蓝缎子饰带,大概1.5英寸宽,缀满了珍珠指满族妇女搭配旗袍穿着的近似围巾的东西,学名“领子”。她的头上戴着满族的传统头饰,头发非常浓密,可以盖住耳朵。所有头发归拢到脑后,再向上梳,盘成个发髻,发髻里插了个绿色玉石质地的裁纸刀似的东西学名“扁方儿”。玉石裁纸刀露在头发外边的末端还装饰了红色丝绸做的假花和蝴蝶,像流苏一样垂在那里。由于居孀的身份,按照中国习俗,慈禧的脸上没有抹太多脂粉。她的目光异常敏锐,特别是当她定气凝神,不向周围乱看的时候,据慈禧自己介绍,她今年已经68岁了,不过她的头发还完全都是黑的,这让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慈禧的手指纤细修长,就像很多中国妇女一样,每个指甲都做了繁复的装饰。跟普通中国妇女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慈禧的指甲留得非常长,长得令人匪夷所思。为了保护过长的指甲,她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拇指戴了两个金质的指甲套。通过这两个指甲套的长度判断,她的指甲至少有3到4英寸长。


永远矮上一截子的光绪皇帝

皇帝无比威严,然而光绪帝在慈禧太后面前却永远矮上一截子。事实上,我们刚进大殿的时候,要不是有人特意指引,大家几乎就没注意到这位皇帝的存在。光绪帝今年据说已经36岁了,不过在我看来,他那样子似乎连26岁也不到。光绪帝的眼睛非常漂亮,又黑又大,只是眼神始终透着忧郁。光绪帝的脸基本属于四方形的,额头突出,颧骨很低,脸上的表情非常和蔼。光绪帝身上穿了件深蓝色的丝绸袍子,袍子下摆直达脚面,袖子宽得盖住了双手。这件袍子跟大清官员们常穿的那套官服款式基本一样,只不过衣服上象征官阶的方形图案在皇帝身上变成了圆形的指团龙图案,清代制度规定,只有皇族的正式服装上才能使用团龙图案,普通官员则依照官阶使用图案不同的方形补子。他头上的帽子带有上卷的帽檐,帽顶上装饰了红色的流苏,帽子后面的玉石翎管里插着花翎,这种帽子同样是只有皇帝才能戴的。光绪帝的脖子上挂了串漂亮的项链指朝珠,是用绿色的玉石和红色的珊瑚串成的。今天这次会面其实压根儿就没皇帝什么事情,他的任务就是陪着太后坐在那里。如果太后打算去别的宫殿走走,他就也跟在后面走,等太后坐下了,再跟着坐下,座位永远都要摆在低于太后的位置。觐见过程中,光绪帝一言未发。

慈禧太后的身边站了一圈儿宫廷贵妇,处于核心位置的是年轻的叶赫那拉皇后(the young empress yehonala),指光绪皇后,她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儿。这位皇后不像她的婆婆那么果决而有威严,见了外人,她的脸色微微有些发红。出现在觐见场合的,还有受慈禧宠爱的庆亲王(prince Chin),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满洲镶蓝旗人,乾隆皇帝曾孙的女儿。这些宫廷贵妇身穿颜色、图案各异的袍子,还带着众多仆人,形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


觐见过程的核心环节是每位公使女眷依次走过去跟慈禧太后握手。我实在想不出慈禧是从什么地方学会这套西方礼节的?依次握手完毕,慈禧站了起来,通过翻译告诉我们说,待会儿大家将被带到别的宫殿,那里已经准备好了招待宴席。中国传统住宅里每栋房子间都会隔着个院子,距离相对较远。慈禧从宝座上走下来,坐上12个太监抬着的黄色肩舆走在最前面,肩舆后头还跟着个太监给她撑着黄色的伞盖。

对朝政影响超过王公大臣的李莲英

这些太监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皇宫从事各种服务,人数据说有3000人左右。话虽如此,我觉得紫禁城里的太监可能真没那么多。他们都穿着一样的深颜色丝绸长袍,长袍外面还罩着同样也是丝绸材质的红色或蓝色短褂。太监们依据工作性质分属不同的部门。最高等级的太监负责皇宫的饮食和服装供应,二等太监负责皇帝的保卫工作,三等太监负责照料具体的皇室成员或宫殿,四等太监负责替皇帝选秀女以及在属于皇家的田地上征税,五等太监负责紫禁城的维修工作,六等太监负责在皇室成员外出时替他们净街,七等太监负责依照主人的命令监督、惩罚紫禁城内包括其他太监在内的各色人等。为了节约开支,皇室作出了很多努力,不过紫禁城每天的开销还是大得吓人,太监们在这方面当然难辞其咎。紫禁城里等级最高的太监姓李即李莲英,他对大清朝政的影响超过了很多王公大臣。


公使女眷们跟在太后的肩舆后头,前去赴宴。紫禁城临时为我们每人配备了两名宫女,她们负责全程搀扶、陪伴我们。紫禁城每3年就要举行一次宫女选拔活动,她们主要来自那些社会地位比较低的旗人家庭,进入紫禁城后当然也很难获得更高的地位。这些宫女长到25岁,就要离开紫禁城,回到原来的家里。按照大清帝国的法律,汉族妇女不可能进入紫禁城,所以这个区域里就看不到缠足的女性。这些充当宫女的小姑娘看起来都生活得很愉快,我悄悄问其中一个她们不在皇帝面前服务的时候都做点儿什么,她的回答是“玩儿”。


前往设宴大殿途中,我们参观了一系列房间。这个区域是完全属于女性的,就连慈禧的翻译也是女性,只有光绪帝一个男人可以来到这里。我们首先看到就是专属皇帝的房间,这个房间很大,但光线昏暗,照旧设有配了桌案的宝座,宝座对面还有被称为“炕”的床榻。中国人的床是跟火炉连接在一起的,主体是个砖砌的台子,台子上铺着垫子和被褥。冬天烧火的时候,砖台子就可以被烧热,人睡在上面很暖和。皇帝房间左右两侧的尽头都摆放了安装在黑色木头框子里的大镜子,可整个房间还是显得挺黑,因为这里的窗户全部是那种老式的中国纸窗户。慈禧太后的房间相对更加赏心悦目,这个房间有床,还有那种类似沙发,没有靠背和扶手的座位。房间正中摆放着配有木头底座的玉石屏风,靠墙的桌子上有很多西式的小摆设,那应该都是西方皇室赠送的礼物。我们参观的另一处房间应该是皇家的图书馆。这个房间的屋顶上挂了很多装饰着黄色流苏的灯笼,屋子里除了放书的架子,没有别的东西。那些书也都是用黄色饰带捆扎着的。

充满异国风情的宫廷宴会

终于,我们来到了设宴的大殿。眼前的景象令人称奇。在这间按中国审美设计的雕梁画栋的大殿里,居然摆放了西式风格的餐桌和椅子。这显然是出于照顾我们的考虑,尽管这些家具跟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餐桌上铺着普通的桌布,为了防止菜汤弄脏桌布,上面又铺了美国产的油布。那张油布是黑色的,印有彩色的花朵图案。桌上摆着若干盘地道的中国菜,但是给客人提供的却是西式的刀叉和勺子,同时也为那些打算尝试下异国风情的客人准备了乌木包银的筷子。每个人的面前还放了条餐巾,餐巾是深色的,中间绣了朵白色的大花。我们吃的菜是中国口味的,酒却是西式的。只可惜,啤酒被错装在了高脚葡萄酒杯里,香槟则被倒在了喝烈酒用的小酒杯里。

虽然慈禧太后本人亲自劝菜,大家还是没吃多少东西,她自己反倒因为陪客的原故,吃了几碗米饭和不少菜,还喝了些奶。宴席过程中,无论公使女眷,还是那些宫廷贵妇,大家都只坐在自己的桌子面前吃喝,唯独慈禧需要在不同的桌子前周旋。慈禧的身后还跟着个仆人,这个人是负责替她端着专用的碟子和筷子的,我们那天用的碟子、盘子也是黄色的,不过上面还有绿色或黑色的龙形图案。那天告辞的时候,慈禧按照中国习俗把我们用过的碗筷、餐巾,还有记载着当天宴席上各种美食名称的菜单送给大家留作纪念。那次宴会,光绪帝照旧坐在低于慈禧太后的位置上,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吃,就是抽了几支西式的香烟,他的皇后也抽了几支,两个人都是一脸享受的表情。

宴会过后,我们排着队被肩舆抬到某处剧场,漫长无聊的大戏就此开始,紫禁城的主人则觉得这样的表演非常有意思。此前被隔绝在女性区域外边的各国公使们此时也加入到看戏的人群中来。我想,他们应该在其他某个地方也受到过跟我们相似的款待了。演出结束,我们被肩舆抬到外面,换乘原来的轿子,各自回家。

本文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英国公使夫人清宫回忆录》【英】苏珊•汤丽 /著曹磊/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国公使夫人回忆录:初见慈禧,惊叹于她细致的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