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在线 发表于 2019-4-10 10:53:02

首季经济数据今出炉 五大视角看开局

这些结论真实反映了现实吗?
    从经济学的定义看,所谓经济过热,是指经济扩张超过合理限度的经济运行状态。其中,潜在GDP增速、物价、货币供应量以及投资等指数都是衡量经济是否过热的重要指标。
    “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以及当前经济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并不能根据一季度的某些经济数据而得出全年经济增长过快、经济过热的结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由于去年一季度增速只有6.2%,今年的高增速中基数性因素占较大成分。“况且,考虑到未来出口以及市场主导的投资增长仍有较大不确定性,高增长是否能持续下去、能持续多久?这些都是未知数。”张立群指出。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发布的警情报告也认为,警情指数进入“红灯区”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已经过热。如果扣除低基数影响,今年1月至2月的大多数指标仅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
    尽管如此,经济运行中的一些迹象或苗头依然值得关注。
    大宗商品价格在过去一年已有较大上涨,一季度大宗商品进口数量依然停留在历史高位,显示国内投资需求旺盛。供国内市场消费的非大宗商品进口的环比增长明显,说明国内消费需求提速。
    3月份,中国贸易逆差72.4亿美元,中止了自2004年5月开始连续70余个月贸易顺差的局面。“若剔除加工贸易,3月贸易逆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300亿美元,比2月高出3倍。”中金公司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逆差的出现表明现在中国的贸易非常开放和自由。但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也会给我们的外贸出口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
    “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强劲反弹,单月贸易逆差的出现,以及近期珠三角等地民间拆借利率的飙升等信号,都在以不同方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发出警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说。
    好形势背后的老问题是否得以消除
    经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人们都在期盼着,中国经济能够早日全面好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迎接和实现这个复苏。
    钢铁业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的冲击最大。而今,随着经济的好转,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逐渐恢复,一切似乎都在好起来。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个行业依然面临深重的“内忧外患”,产能过剩巨大、集中度过低的痼疾在铁矿石价格的一路高涨中日益暴露出弊端和不适应。今年的钢铁市场或将继续呈现“高产能”“高库存”“高价位”的“三高”特征。
    其实,“大而不强”的钢铁业只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经济增速不断提升的背后,传统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有的再度抬头,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尽管一季度国内汽车市场以同比增长逾70%的速度继续追高,但在双双突破400万辆的产销量背后,产能过剩的苗头也已出现。眼下,各大汽车厂商在纷纷扩充产能的同时,小排量汽车销量已出现增幅下降趋势,众多汽车销售店也出现了汽车积压的现象。
    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仍未发生根本转变。必须看到,当前经济指标的“好看”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政府投资的拉动,以及市场流动性的注入,而居民消费潜力尚待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能否真正激发并有效接力政府投资尚需观察。
    “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也是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从应急性的短期政策转向处理长期发展中的问题。”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
    可喜的是,从政府到企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与各省研究协调,尽快确定今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预计4月底淘汰任务将分解落实到各省。“各地区需向社会公告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落后工艺设备和淘汰时限,国家有关部门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侯世国透露。
    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1.5%,高出同期总体出口增速2.8个百分点,远快于服装、鞋类等传统大宗商品,显示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趋势正在继续。
    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政策措施,将为民间资本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中国经济而言,只有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复苏才算得上真正的复苏。这需要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国务院研究室博士郭立仕说。
    通胀是否已经出现
    物价,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映衬国民经济冷暖。随着经济的稳健恢复和加快增长,社会各界对物价问题更加敏感、更加关注。
    “今明两年,我国经济将进入新的繁荣期,通胀威胁以及资产泡沫问题是我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但通胀威胁近期内看还不是很大。”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秘书长樊纲这样认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近日发布报告预计,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将在现有水平上略有下降,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涨幅在2%至2.5%之间,处于温和上涨区间。
    但是,人们对通胀预期的担忧并非没有理由。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1月扩大1.2个百分点,上升幅度高于市场预期,并接近3%的CPI年度调控线。尤其是直接关系老百姓一日三餐的蔬菜、水果价格上涨较多,更放大了人们对通胀预期的感受。
    “但随着天气逐渐转暖,水果、蔬菜、水产品等鲜活农副产品价格将开始季节性回落。同时,受供应充足、需求减弱等多种因素影响,猪肉等价格也将继续下跌。”商务部分析人士指出。
    农业部、商务部的监测正在印证这一分析:3月份以来国内食品价格处于持续回落过程中。
    其实,生产领域的动向更加值得关注。商务部4月7日发布的一周监控数据显示,112种生产资料中,价格上涨的有56种,占50%。
    受投资者对经济复苏和能源需求前景乐观预期的推动,国际油价近日不断走高,并以每桶86美元多的收盘价创下近18个月来的新高。
    随着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走高,输入性通胀风险在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可能推动我国价格上涨,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连续六年丰收带来的农业与粮价稳定,为我国物价的稳定奠定了较好基础。同时,行业产能过剩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终端产品价格的传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首季经济数据今出炉 五大视角看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