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在线 发表于 2019-4-12 01:17:09

教育与成长

第1章
卷 首 语
毫无疑问地,现代的比以前的父母,更是竭尽地给了最好的一切。但是,是不是给对了?孩子是不是真的更?却令人怀疑!
否则,在日常中,人们就不会遇到许多实实在在棘手的问题──孩子蛮横地哭闹耍脾气;强制性地满足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过分依赖父母、无独立性;破坏性较强(如破坏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以及注意不集中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更多的问题纷至沓来─
不专心功课、厌恶读书;逃学、逃家;懒散、空虚;更有打架、偷盗、杀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与人格问题有关
其实,我们追根究底来看,问题的来源,都与父母、 老师对孩子养育管教的观念、态度和方法有关。因为它们影响着孩子个人的习性和人格形成,尤其是父母。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三岁定终生”的这段里,同孩子日夜相处的是父母和家里的亲人。但他们都不是方面的。因此能顷孩子未出生之前,就下定决心:“没有准备绝不生他”,同时也能认真地下功夫,看些现代育儿丛书。一方面先努力把自己的不良改掉,准备好一份虔敬的心,迎接这个延续命脉的新生命;并筹设出适合他生活、的──不一定有华责的地毯、亮责、安祥为布置,加上你们小俩口的和谐和爱心,就是一个不错的环境了!
假若你肯再学点的幼教理论和方法,应乎需要地买点适合他发展用的材料(商店的玩具很多都有缺点),用你的爱心、智慧、耐性再加上“帮他”(而非教他)自己去,这孩子就是未来的“可造之材”,绝不会没出息,让你操心,或为非作歹,要你一辈子伤心!进一步说,一个能够重视孩子教养,而且知道生理和发展的父母,就会致力于孩子的良好习性,让他拥有健全的,不仅能够“独立”,不会人云亦云;也能主动适应环境,自动自发地探索,成为一个社会上有用的人。
然而,一个人“人格”的形成绝非凭空飞来,它是受环境尤其是父母态度的影响,从小点点滴滴累积,逐渐形成的。往昔孟母和岳母对孩子的苦心,就是最好的例子。
近二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脑生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了蒙特梭利所说:“人到三岁在和性格上已经定型了60%”的道理,也知道了她为什么说“两岁以前更重要”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孩子的童年,假如不培养健全的人格,又怎能期待他长大后能够拥有
成熟的处事态度呢?
了 解 你 的 孩 子
有一件事实,是您不得不正视的:您把一切最好的给他,有没有考虑过所给的,是不是目前他需要的?所安排的,又究竟是不是他喜欢,而且能接受的?这些对于他的心性、头脑又有什么帮助呢?“孩子需要些什么?”的问题,实在值得您一再地探索呀!你可能在他未
出世前就看过一些书,懂得某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一般发展情况。但,这些原则和你发展的情况能完全相符吗?而您又该如何来帮助孩子呢?
“小孩子的潜力无穷,愈早开始愈好!” 这句话倒真的说出了两件事实:“小孩子的潜力的确深不可测”;“学习是愈早愈好,不能耽搁孩子的智力成长。”得当心的是:两句话合在一起,并不意味着可以倾箩筐似地拼命灌输。恨不能把你二、三十年的和对他的期望,一下子全灌到孩子的骨子里去。这样的作法,只不过反应出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态,最容易造成孩子只会死背死记、不能思想的结果。弄不好,十个就有八个孩子,被这种作法逼得“怕上课,怕上学”,如果这时候父母还不警觉,甚至于加上“打骂教育”,弄得孩子逐渐变成怕父母、怕老师,厌恶学习、讨厌书本,那就糟了!
为了使孩子能得到正常的教育,大人实在应该细心地直捣孩子的内心深处,探索出他们需要什么?喜爱的又是什么?尤其你的宝宝他能接受的又是什么?能够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能够知道应该如何给,如何爱,才不会由于您给得“多”了,爱得“过”了,反把他逼出问题来。这就是本书呈献给您最重要的目的。
大人与孩子不同
至于如何去了解? 应该掌握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大人与孩子不同。
蒙特梭利坚信期绝不是进入成年期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不仅不是尚未完成的“小大人”,大人与小孩之间根本就一个南极、一个北极。也就是说,虽为同一个人,存在形式与心智状态却完全不同。其间最明显的差别就在大人已经发育完全,变动性已经非常
微小,各种发展潜力已经固定,智力增长的速度也逐渐低落,真可用“夕阳有限好”来形容了!而孩子却处于旺盛的成长过程中,正继续不断地变化,迅速地增长,潜力无穷哩!
正因为孩子还是一个充满着多变性的个体,自然的体型、行动、认知与精神发展上,都和已经定型的“大人”不同;既然二者无法站在同一的情况上,大人又怎能不经细察,就枉自以自己已经定型的标准与头脑,来否定孩子的奥秘,自作主张地判决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呢?再者,想要了解孩子,就必须以多观察,来了解他成长的法则。我们当然无法以横切树木的方式剖析儿童,更不能将他像小老鼠一样关在实验室里作试验。但是可以经由多方的观察处显,发现孩子的生长法则,推敲出他的真正需要;然后更进一步地针对发现的结果与孩子的需要,研讨出“对症下药”的教育方法,用最适当的安排,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自动地产生“去尝试”的喜悦,和大人所谓的“学习意愿”。
为什么蒙特梭利教学法
父母对孩子在幼儿阶段中基础性格的培养,是否合理?是否得法?是到孩子一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孩子的品格一旦定型,就一辈子无法重来了。
蒙特梭利教学法,虽然来自外国,所依据的教学观却是一个迄今不变的原理。它重视孩子的童年阶段,更以“先观察”的科学方法入手教育孩子:
(1)从观察中发现孩子生命的真正需要, 再针对这些成长的需要,设计出适合孩子需要的环境。
(2)根据有效的科学程序,研究出可行、 易作的教育方法。
(3)并且进一步地配合科学程序,研究出可行、 易作的教育方法。效而闻名遐迩的“教育材料”──蒙特梭利教具。孩子在教具的操作中,不但能“玩”的有,“玩”出自己可以开窍的头脑,自然而然形成有步骤、有次序的做事方法,甚至于孩子可以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她真可以就是近代科学幼教学者中,最卓然有成,也最能知行合一的科学幼教大师了。她虽然已经去世了三十多年,全世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都仍在热烈地发展也的理论、方法和教具。而且由于科技的进步,蒙氏的理论,不仅向下成功地应用在“”的教育领域,更向上推动了高中以上学校的教学改革。我希望我的同胞都是孩子的也导师,我们的民族才有前途。我希望中华儿女的导师们,都懂得种瓜有种瓜的方法,种豆有种豆的道理,不但要真“懂”,而且真“行”,不可有错,也不能耽误。否则,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前途,以及建设的希望都会受到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很着急而且不揣简陋地,把我最近专心了六年的学习心得,大胆地向中国的伟大母亲们提出初步的报告,分享大家,也请大家指教。
第2章
科学的新幼儿教育
人不是来自同一模型,所以人与人之间会有个别差异;人更不是机器,他们无法依照一个固定的模式作长年不变的动转,所以随着时代的不同,以人为对象的“教育”,也必须依时代的进步和需要而变动,如果只是墨守成规,必然会误己误人“罪孽深重”的!
传统教育的检讨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人是一个生命体,生命的既不能天天不变,也没有一定的规则。育婴手册所能提供的,只是一些前辈的经验,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宝宝。再者,传统的幼稚教育观念里,“教育”与“教”的意义完全相同,认为“知识”都是靠老师拿着课本“教”出来的。也就是老师们拿着“老”老师传授的原则,设计出他们(也包括孩子的祖父母和)认为孩子“该”学的课程,对那些他们认为“幼稚”的孩子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完全以大人的经验或升明星小学的课程为中心,而且还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做法“是为了孩子”。 实际上,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观点去看孩子,他偿不会认真地去“了解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去帮助孩子。
科学的幼儿教育
科学能轻而易举地改变十九、二十世纪的各个层面,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它能以“社会上及自然界的实际事物”为目标,用客观的态度作组织、有系统的观察,并分析其形成及发展的规律;然后人类再根据发现出来的规律,利用各种方法,将“它们”改变成人类想要的形态,来帮助人类成长。
这里面包括几个要素。
(1)它必须以实际的事、物为目标,例如科幼小说, 它出自想象,是不科学的。
(2)它是以客观的态度,用观察或分析的方法,做有 系统、有组织的研究,而不是一味用传统的观念态度 去解释问题。 蒙特梭利教学法的根本精神,也是如此!
“依照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心理(生理)成长变化情形及其需要,而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其心智与体能的有效活动,让他(她)们发展成未来最有用,最有效率和最幸福的人!”
简单来说,先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生理发展情形,这就是蒙特梭利科学教育法的开始!因为有了“了解”,才能针对孩子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
而这种“帮助”绝非去“教”或者硬塞知识,它只是一种居于“启发”的间接方式,启发他们经由自己的心智或者体能活动去了解其已然”,再由“了解”中自然“得”到记忆与推解的能力。
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蒙特梭利科学的幼儿教育,推翻了以往以大人为中心点的教育观念,真正地实践了以孩子生命力为活动中心的教育目标,所以它是一种新的教育。蒙特梭利以她科学的客观观察,发现了儿童的独特的生长秘密(法则),也发现了“成长”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在“环境”、“教师”(大人)与孩子之间必定要有一个紧密性的连结,即:
┌────(a)大人──→儿童──→环境

│ 导
↓ 诱

环 发
↑ 启

│ 在环境中学习 有效成长
└───(b)儿童───────→ 开发潜能
利用这三者间的不断效互作用,帮助孩子正常发展。于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方法,不再有一成不变的刻板模式,它不断地从证验中求事实,再由事实中寻出方法的科学精神,正是蒙氏教育里的最大特。
为什么要用科学的幼儿教育法
就“教育的社会任务”来说,第一要促进个人参与社会的活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各种人才,帮助社会的建设和社会变迁;其次还要转移社会风气,带动社会的进步。想要达成这三项重大任务,尤其必须从幼儿教育开始,先奠定个人“人格和才智上均衡而正常的发展”才行。至于如何才能使孩子得到均衡的发展教育者就必须借助于科学方法的运用,找出适合孩子的决策和施为,才不致发生偏差,导致个体和团体生命的浪费,甚至于社会上种种失序。就“个体生命发展”的自然法则而言,蒙特梭利常拿孵小鸡的例子来说明。小鸡的孵化需要21天,虽然在大量需求下,人们经过多次的研究与试验,可以发明科学的孵卵器来代替母鸡,但不论如何加温、加压,也缩短不了21天的成长时间。可见大自然的成长有它一定的规律,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出那个规律,找到最适当的辅助方法。 人类生命的发展,同样有属于人类才特有的规律。也必须依循这个规律,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并,才能使生命完美地展现;如果不按照科学的方法,自以为是地揠苗助长,其结果,必会贻误孩子的一生。
与我们五育的比较
人本思想浓厚的民族,对由西洋产生的蒙氏科学幼儿教育法,能接受吗?答案只有一个且是非常肯定的,“绝对能接受”。以日本为例,实施廿年有成;而东方最富神秘宗教色彩的印度,更是在蒙特梭利女士亲自倡导之下,相当普遍地采用了蒙特梭利教学法。如果拿蒙特梭利的理论与我国的老、庄乃至和孔子的主张来做比较,会发现:
(1)老庄思想,以自然为师,崇尚自然的规律, 反 对以人为的外在价值斫丧生命的成长;与蒙氏追求 生命自然成长的立足点相同。
(2)孔孟思想、尊重生命、 突显“人”有主导自己 生命方向的力量;与蒙低尊重孩子、欲培养孩子独立自主个性的观念,遥遥相应。
所以在本质上我们要接受并没有困难。
至于它与我们提倡的德、智、体、群、美五育的教育目标是否相吻合呢?在蒙低的教育法中,其实也包含这五项内涵,只不过她没有像我们这样分别标示出正式的名目,她将这些看成一种在“工作”中“统整”的活动。比如说:大人应该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起,就给他音
乐、艺术的教育;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里也同时培养了孩子重秩序、守纪律的社会行为。
也就是说,孩子的潜能应该是全面地被提升,而不是只着重某一、二项的突出。如此均衡的发展,才是人类品(性)格的“正常化”!
理想的托育空间
一个理想的托育空间的规划,需具备下列几项要求:
发展性:空间规划与布置的首要条件便是要能配合儿童的认知与发展等特征。
游戏趣味性:空间布置的趣味性与游戏器具的可玩性要高,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诱导挑战性:提供机会或调整设施让幼儿主动参与、探测世界并挑战自己的能力。
安全性:设计一个理想的游戏环境,对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周全,以避免危险发生。
创造性:利用抽象性玩具或社会性互动,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想象力激发自由创作的本能。
艺术性:游戏要好玩,也要好看,色彩搭配适宜。
维护性:玩具要时常,维修或替换,以免产生危险。
空间规则10大原则
对于游戏空间的设计,个人有以下几点想法提供参考:
可视家中空间大小,放置2―4个柜子。
每一个柜子均分门别类的置放玩具或教具。例如:放置乐器类、图书类、感官类等等,并让孩子在家中如学校一样,将物品放回原处。
玩具虽然放置在同一个教具柜中,但仍准备盒子,放置不同性质的玩具。
提供一个安全,又可让孩子尽情探索的环境是最重要的。?
了解你的孩子,选购该年龄发展阶段所需的教具与玩具。玩具的功能性要多,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玩法,也可节省费用支出。
可利用楼梯或走道作为艺术走廊,挂上一些不同画风的作品,让孩子在上下楼梯之间艺术,但切记画的摆放要适合幼儿的高度。
寻找一面墙或柜子的背后帖上纸张,便是孩子的涂鸦场所。
虽然,你的家里并不是托幼机构,但若能用心,也能营造一个适合孩子活动的空间,成人牺牲几年的时间与空间,换取孩子人格成长的完美,绝对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幼儿教育。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岁的幼儿,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科学幼教的最大目的就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7、混龄教学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繁多,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奖惩制度
蒙氏科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
蒙氏科学幼教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成长。 第3章 新幼儿教育目标
在一个嫌贫爱富的社会里,价值的唯一取向是金钱,难免父母对儿女的期待也会错误地以为“将来你要能赚很多很多钱哟!”就是唯一的教育目标了。有了钱真的会幸福吗?试问那些自杀、坐监、酗酒乃至“剪断三千烦恼丝”看破红尘而出家弃世的人,有几个是为了穷”字?因此,我们在谈到孩子教育目标之前,大人们也该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了。
如果你对他们教养的方向仍只是朝“钱”看,恐怕他忙忙了一辈子,纵然有了亿万家财,也不过是较大的钱奴,未必是你和他的幸福!教养的目标
在蒙氏科学的新教育下的儿童,他们未来的幸福人生该是如何的一个远景,我们可以用简单通俗的话语来表示:“有出息”、“更聪明”、“常快乐”,经我们四年来在台北“蒙特梭利实验儿童之家”的调查,这也正是大部分对孩子一生的希望。
如果你的孩子够聪明,他会自动去适应环境;先求生存,次求发展;能够立足社会,自然就能开拓前途,有出息了(至少不会让父母时时操心,终生挂虑)!更进一步说,如果先让你的孩子“爱学习”、“肯研究”,就能“更聪明”,自然他会喜爱工作,欣赏异己,胸容万物,造福人群,只要心无烦恼,也就会“常快乐”了。
前面我们曾说明孩子的智力和习性,随着大脑的成长,在六岁以前,几乎已经定型了。因此,在六岁以前我们就应朝着这些能让他幸福的“远景”去培养。
更 聪 明
所谓“聪明”,就是耳聪目明。通常是指视听敏锐,见解正确,博览多闻,言语清楚,而且能举一反三,否则就是平庸之材,等而下之,便成愚劣了。
所以说,蒙特梭利的科学教育理论,就从感官练习开始,把握孩子各项官能的敏感期,适时地、多次地、多样地来诱发孩子感官的潜力,使之更“精确敏锐”。此外,孩子在学校和“预备过的环境”当中可以由各种事物的形状、颜色、质料、性质……而得到:
(1)明明白白的认知,
(2)清清楚楚的辨识,
(3)发现其间的差异,
(4)归纳它们的类序,
(5)分析其中的关系,
(6)举一反三的推理。
也就是由耳聪目明,提升到心智慧敏的阶段。当然这要靠老师的启发和父母的诱导,尤其是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设计”和“联合行动”的计划教育,才能使你的孩子得到充分的智力启发。除开直接的智力开发之外,同时要培养孩子打开智慧之门的习惯和性格。也就是“敢尝试、喜探索、爱学习”的习惯,和常常发现问题,喜欢追根究底的性格,遇到这样的“可造之材”,老师固然要不厌其烦地解答,父母也要不怕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麻烦,应该耐心地去满足孩子这些智性活动的需要。 这样经过学校和家庭由浅入深训练,你的孩子会随着他的年龄增加,一天比一天更聪明。在感官练习的同时,孩子的“”和体能活动,也需要更多的刺激和引诱,因此我们也要不失时机地诱导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就头脑的成长来说,这三种练习,都是刺激大脑成长的来源,而且在三岁以前,最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为“语言”能帮助小孩和大人沟通,引起大人更多的注意和反应。“”由爬到站、走增加了他的活动领域,也逐次建立了“独立”和“自信”;同时,这对于孩子的大脑和脑下垂体,都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有 出 息
所谓“有出息”,通常我们是指一个人,至少他对“事”有见解,遇“责”能担当,具备这两项品性就不会人云亦云,不知好歹,毫无作为。这类人在小的时候,他会依其所好,选择玩具或玩伴。稍大之后,他会是学校的队员,团体的中坚。也许可能他做得多也错得多。但他肯认错,肯改进,见到旁人有困难,他会自动伸援手,同学、亲友也信任他和他通财。这样的人长大之后,纵非国家栋梁之才,也是世上独立之士,他可以成家立业,而且会过一辈子小康的日子。遇有机会,他可以“时来运转”,依附潮流,发达一番,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是指这类人说的。
但如果自小就被爷爷奶奶背大抱大,呵护得像温室的小花,母亲看到幼稚园的老师抱他在铺有高级地毯的地方,替他换尿片,就慌着要幼稚园为他小孩买个护理台,说地毯上有细菌。下雨天当然留在室内,有太阳也怕孩子晒,快要两岁了,两只小腿还是弯弯的,走起路来总赶不上一般年龄的小朋友,一天到晚总是哭兮兮地要老师抱;更有的妈妈不放心,常打电话来吩咐教师别忘了在奶粉中多加点速健之类的,这样过度受呵护的孩子,连体能都没有得到正常的成长,如何期望他将来“有出息”?要知道对于依赖、庸懦成性的人,财神和福星是不会把你烧的香、积的德,转到他的名下的。假若,你能自小从生活训练上,要小孩自己拿奶瓶(六个月就可开始),自己洗手,自己用汤匙吃饭(十二、三个月就可以训练了),甚至于帮你做些家事(三岁就可以开始),只要他能力所及和不让他受到伤害,就尽量要他帮点小忙,替你做点小事,纵然弄糟了、做错了,也不要责怪他。经常让他独立完成一桩事,并适当地予以赞美和感谢,慢慢地孩子会从生活的独立中,培养出自信和负责的德性。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有出息,不用父母操心。所以培养孩子能独立,能担当,“让孩子比你更强”,远比买“速健”给他们吃要有保证得多。
常 快 乐
快乐是幸福的感受。而快乐的性格,也不是光靠遗传,就可以让你的下一代无忧无虑,坦荡幸福地过一辈子。
所谓“常快乐”,是指一个人,遇事不悲观,不但有安贫乐道的品格,而且也有不叫苦,不怕难的精神。这样的人,也常会有“富贵不能淫”的操守。如果再像麦克阿瑟为子祈祷文中所说的“具有一点幽默感”,让别人也能分享他的快乐,那就更完美了。常快乐的性格,也是需要自小就开始培养的。而培养你的孩子一生快乐的性格,是要帮助他。
(1)喜爱工作──蒙特梭利说,“工作是人的特性”,
绝大多数的动物,没有这种“特性”。大人们因为“工作”带来成就感,活得有希望;小孩每天不停地忙碌,是在做他成长的“工作”。能够喜好工作,生活就绝没有“无所事事”的苦恼,反而会有“享受成就”的感受,神经病理学家也认为,一个喜爱工作的人,必然是一个正常的人,也是一个快乐的人。 让孩子养成喜欢工作的习性,就是从小鼓励他去工作,尤其是帮助你做点家事,完成以后示以适当的嘉许,他不但会有成就感,而且非常快慰。当然在最初开始,你得要斟酌他的能力,防止他的失挫。譬如要他帮你拿碗,最好拿打不破的碗给他拿。如果想培养他从失败中重新再来的性格,得要经过精心设计,以免弄不好,使他的小心灵受到挫折或产生罪孽感。
(2) 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习性──“助人为快乐之 本”。曾经有一个靠领政府社会救济金生活的老人,将他多年积蓄的一万块钱,接济了更需要的人。如果你的孩子也肯“施舍”,能够像这样一位“济人之急”的老人一样,那更可以“其乐似神仙”了。
(3)培养孩子“守分际、无奢欲”的操守,让他一生胸怀坦荡,无忧无虑,自然防止了不愉快事的发生。
(4)培养他美化生活的才能,使他的生活不刻板,不枯燥,而且能欣赏或创造美的境界,那岂不更快乐。
第4章 蒙特梭利生平介绍
1870年8月30日,玛莉亚.蒙特梭利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省。她虽是一位独生女,思想保守的军人父亲,与出身良好家庭的母亲却不曾溺爱过她,使她从小就能够关怀别人,培养出择善固执的个性。
五岁那年,父亲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将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特梭利开始她多彩多姿的求学过程:
(1) 十三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 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二十岁自达文奇工科大学毕业,在学期间修习自然科学及现代语言──为后来她发展语文及自然科学教学方法,植下了良好的学识根底。(3)她拒绝了父母亲要她当教师的希望,决心研读她热爱的科目──生物学,并执意进入医学院就读。然而,当时的社会非常保守,不曾有女子就读医学院的前例,而蒙特梭利几经奋斗才在二十二岁进入了医学院,也因此更加忤逆了父亲,切断了对她的经济来源。她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维生,度过了那段学医的艰辛路程─却奠定了她生物学的深厚学养,以帮助她了解人类成长的法则。她的确研究过低能儿蒙特梭利虽以她的才华和斗志,突破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束缚,廿六岁就以最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却仍然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的成见,只能在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
也由于这个机会,她接触到了白痴儿童(在当时白痴和疯子同被关在疯人院),对他们也由同情地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转而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及教育问题,于是她开始当时塞根关于特殊教育的著作与伊塔对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在精神病诊所的这两年工作中,她察觉到:“儿童除了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教育理论中,“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并且由这两年的体验,她到了对低能儿童教育的看法:“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一改传统尽以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由于她的发现和这两年创下的绩效,有机会把想法作更好的验证。
自1898年就任以后,蒙氏把自己根据塞根的书籍和伊塔的实验所研究出的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同时也为她学校的同工和罗马的教师们,预备了一套对低能儿童的“特殊观察法”,(来了解各个孩子的需要),以及教育法(去帮助孩子智能的进步)。
不仅如此,她更针对这些孩子们的问题,用心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增进智能,每天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七点她亲自和儿童相处,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并做笔记分析和比较,不断研究出更好的办法。结果,两年以来,儿童们学会了许多她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
决心去研究正常儿童
然而这种惊人的成就也给她带来了沉思,她觉得既然教育上的努力对人类智慧具有改变的可能(注:当时的学者都认为智力决定于遗传);而且,由正常儿童在“公共考试”所表现的成绩,并不比智障儿童优异的结果来看,表示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被抑制或被不正当的教法所贻误,便是开始得太晚,甚至两者兼而有之。这是不能忽略的大事,她认为这是人们应该去寻找答案,要努力解决才能安心的大问题。因为,她觉得,人类未来的幸福,世界和平的希望,是寄望在大多数的正常儿童身上,于是她毅然地接受了新的挑战。
她发现:她对低能儿所使用的方法,既然能使较低的心智状态成长,它背后的“教育原理”必定也能更广泛地运用在正常儿童的身上,会使较高的心智状态达到更高的境界。因为正常的儿童如果能够正常发展,那些低能的心智状态就绝不可能与他们相同。
为了证明这种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她决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学”。她从驰誉全欧的校长高位上离开,回到罗马大学注册,重做学生,研究生物科学、实验心理学、正常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等有关学科,以便彻底探索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找出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经过了沉潜苦研的七年,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论。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
儿童之家的创立
1906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支持下,为她带来了研究和验证提升世界正常儿童智力的机会:
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桑罗伦多区正式开幕,三个月后第二所蒙特梭利“儿童之家”相继设立。
“儿童之家”:指的是能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
蒙氏就在这里,又为这些心智良好的儿童,用心研制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也在这里的观察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特梭利教学法。
在“儿童之家”里,蒙特梭利应用在那六十位三至五岁小孩身上的方法,得到了惊人的成果;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书籍对儿童之家生动的报道与描绘,使来自各国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乐口称道,誉为奇迹。于是伦敦、瑞士、荷兰等欧洲国家,纷纷仿效设立,并邀请蒙特梭利前往开设师资训练课程。
1912年蒙特梭利前往美国,受到爱迪生等名人的欢迎,她的教育法在旧金山博览会中的展示得到了大会唯一的两面金牌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梭利虽被迫离开她的祖国到了印度,但她的“儿童之家”和师资训练单位,在战后却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
蒙特梭利的逝世蒙特梭利的晚年,依然不顾的衰弱不停地工作,终于在1952年5月6日逝世于荷兰的努特维克,享年八十二岁。她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一生为了儿童,为了人类精神的复兴及人性的发展,奉献了她所有的智慧与一生。
第5章 儿童之家的发现
我们可以说,蒙特梭利科学的幼儿教育法是在“发现”与“实验”交替研究过程中,加上她的“慧眼”和“仁心”而得到的。其经过大致如二十三页所示。也就是说,蒙特梭利从三十六岁成立了儿童之家,到八十二岁去世为止,一直用科学的方法:一面研究儿童在成长和接受她的新教法中(实验),所自然表露的情况(新发现);一方面根据新的发现,继续研究其中的道理,不断地找出新的、帮助孩子发展的有效方法。所以蒙特梭利本人曾说:说我发明“蒙特梭利法”是错误的,我只是对儿童加以研究而已。
发现
││
仁心 ││慧眼
││
实验
▲由帮助和研究低能儿
(发现)

去教育低能儿
(实验)

(再发现)
▲经过改良的低能儿教育法也可能提升正常儿的潜能(发现)

应用于“儿童之家”对正常儿的教育法构想(实验)

( 再发现)(修正的“应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学方法”一书的原理、方法和新的发现……)
那究竟使她在孩子身上发现了什么呢?目前世界上已有廿三种文字,翻译了她毕生出版的廿种书籍,真使我们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然而由于她发现的事实深深地关系到她教育方法的运用和著作,为了方便让读者了解,笔者仅从台北所的五本中文著作中归纳整理出下面九项重要的发现:
九 大 发 现
(1)“工作”是人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特征, 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能够“开创生命、发扬生命”的特性。
(2)孩子喜欢“工作”甚于游戏。
(3)“独立”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目的, 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孩子们渴望摆脱大人的摆布和干涉,而自己发展他的生命,成为一个未来的强人。
(4)孩子能够自由选择所能、所喜的事物来探索, 才会有兴趣学习,也才能产生学习意愿。因为儿童们所选择的,一定代表着他们内在有某种特别的需要和兴趣。
(5)幼儿的成长,是有规律的, 这规律是在生命的开始就已经存在。在这伟大的规律中,幼儿个体为了成长,会不断地显露出“内在需要”来,驱使着幼儿主动
地去接触环境,以满足成长的目的。
(6)“适应环境”是幼儿一切智能成长的原因。
(7)儿童在智力的发展上, 有各种官能的“敏感期”出现,在特定的敏感显露期内,官能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就会快速的发展。当然这种敏感显露时
间的久暂和出现的迟早,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也无法使之提前或延迟,因此也就成为幼儿教育所重视的“个别差异”理论的根据之一。
(8)和阅读都是自发性行为, 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孩子的书写行为的发展其实早于阅读。
(9)奖惩对幼儿的学习不能产生“诱因”,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长久以来,不曾有过一个教育家,能将儿童期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研究,蒙特梭利以科学的精神发现的“童年之秘”,也就成为幼儿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些崭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态度”上的启示和方法上的导引,使“教育”幼儿成为真正的可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