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弯半径 真的那么重要吗?
转弯半径是雪板的重要参数。常常看到论坛里谈到:“野雪板的半径怎么都那么大?会不会转不过来?”“某某是全地域小回转,腰宽八十多半径却和小回转一样,够灵活,选小回转板还不如选它。”“某某是双半径,大弯小弯都方便。”“这个女式板才1米5怎么半径这么大?不好,滑起来会很费劲。”其实我想探讨一下,转弯半径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都希望有灵活的板子,如此说来,半径是越小越好,那厂商为什么还要做大半径的板子?如果宽板子只靠小半径就能和小回转板一样灵活的转弯,那不就完美了吗?别说野雪了,就算一般的坑坑洼洼的雪况应付起来也比窄的强,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做腰宽67的小回转板?
第一个问题,野雪板为什么半径那么大?
转弯半径只和雪板的三围比例有关。一个小的半径要求有相对宽大的头部和尾部,和相对窄的腰。这只是相对而已。也就是说,想做一块宽腰围板子,同时又有一个小的半径,完全没问题,只要把三围统统都加宽,就Ok了。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头尾加宽到一定程度,增加了两板打架的可能性,搞的者得叉着两腿走,甚为不便,是故头尾不能无限制加宽。
另一方面,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野雪板做很宽是为了提高深雪/软雪里的适应性。而转弯半径只对卡宾弯/走刃的半径大小有影响。在深雪中有必要整天走刃吗?如果你想搓雪,甚至拧转,ok,那你爱转什么半径转什么半径,板子的转弯半径和你完全没关系。真到了适合给野雪板走刃的地方,那是漫天的粉雪,这种时候就算半径二十米,也只会让你奔起来更畅快吧?
第二个问题,小半径全地域,能抵得过小回转板吗?
腰宽75+甚至80+的全地域板,做出11-13米的小半径,是近年来厂商最乐意干的事情。因为全地域既要求在深雪里跑,也要求在雪道上跑,所以卡宾性能还是很重要,小的转弯半径很有用。
但是指望这样的板滑起来和腰宽67mm的小回转板一样敏捷灵活,是不可能的。越宽的板子,立刃到同样角度的力矩越大,也就是说你在来回换刃的过程中耗费的能量会越多,也会换的越慢。这不是简单的缩小半径就能解决的问题。是故所有的竞技板,无论大回转小回转,都很窄,这样才能保证在硬雪道上最高效的滑行。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可能一直滑硬雪,也不可能一直滑软雪,所以很希望有完美的结合,全地域正是迎合这种心理应运而生,遗憾的是这两方面性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不可能完美的兼顾。选择的时候只能根据自己需要滑雪道和野雪的比例,选择适当的腰围,做出一个折中。
第三个问题,双半径真是大小弯兼顾吗?双半径就比单半径好吗?
所谓双半径的设计,无非是板头到板腰小半径,板腰到板尾大半径;入弯小半径,出弯大半径。因为入弯时的小半径对灵活性影响大,而出弯可以通过搓雪改变半径。也就是说,这类板子,板头宽,板腰窄,板尾窄,呈Y构型(反之传统单一半径,头宽,腰窄,尾宽,就是X构型,这个划分很形象哈)。
其实两者各有优缺点。X构型的板子,板尾搓雪相对费劲,但卡宾起来会很稳,相当于你的板子“强迫”你卡宾;而Y构型的板子,板尾减少了宽度,搓雪很容易;但是你想完整的做一个卡宾弯的时候,你的板尾也会有搓雪的趋势,一些习惯了用单一半径板子走刃的人,换到双半径就会感觉稍嫌拖沓,走刃不干净,所以双半径不能简单说比单一半径好或者先进,根据个人使用的习惯而定。不过,双半径/Y构型的板子的确近年来越来越流行,不仅全能板(大半径和小半径的折中)喜欢用这种构型,全地域也是。究其原因,全地域应付的雪况更复杂,板尾做的窄一些,搓雪、拧转都会更省力,适应性更强。
第四个问题,女式板的半径怎么那么大?
上次有个mm在论坛里发帖选板子,好多男性雪友就评价说,这个板半径太大,才1米5左右的板子,怎么会有13、14米的半径?放大到1米7岂不是成了大回转板,这让人家小mm怎么控制的了?其实,这种尺寸在女式板中很平常。一方面因为女式板的尺寸比男式板整体短一档,即使不做太小的半径,灵活性也不会太差。另一方面,滑雪习惯男女有别:女孩子滑雪真的会一天到晚走卡宾弯吗?很多女雪友的第一块板甚至是半径二十米的公园板,只是图好看或者图轻便买的,照样滑着很好,大回小回都没问题,原因很简单,人家不玩卡宾,压根无视掉你们很看重的半径。另一方面,前面已经讨论过了,要想把半径做的小,头尾就得宽,头尾宽了搓雪就累了,如果滑的人根本就是搓的多卡的少,那还不如把半径做大点更舒服。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雪季之前正适合研究器材,挠墙的各位都来谈谈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