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liam 发表于 2019-4-23 14:28:29

钱塘江的弄潮之谜,古人竟3000支铁箭镇压潮神

钱塘江的弄潮之谜“据说,在吴越争霸的时候,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死了吴国的中流砥柱伍子胥,还把他的尸体抛进了钱塘江中。伍子胥虽死,但一腔冤魂,豪气长存,他的尸体在江中随流而兴波,动作若惊骇,声音若雷霆,荡激堤岸,就形成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潮。

weiliam 发表于 2019-4-23 14:28:58

在防洪防汛工作还不发达的古代,这个钱塘江大潮可不是像今天央视直播的那样供全国人民观瞻的,而是很有些破坏作用的。

所以,到了吴越王钱鏐统治的时候,他一方面到伍子胥的庙里去祷告:愿化忠愤之气,暂收汹涌之潮;另一方面,也作好了两手准备,铸造了3000支铁箭,选了500名强弩手,亲自带了这帮射手赶到钱塘江边去射潮。

伍子胥的潮头据说在那一天是被吴越王射下去了,但吴越王不可能老是带着一帮强弩手守在江边等着射潮,所以,年年的钱塘江大潮仍然汹涌而至。

weiliam 发表于 2019-4-23 14:30:57

现代的科学告诉我们,钱塘江之所以有大潮,是因为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身大而江口小,起潮时正是因为海水从宽达一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两旁渐窄的堤岸约束,形成涌潮。而之所以八月十八的潮水特别来势凶猛,是跟月圆月缺引起的潮汐现象有关的。

这些当然都是科学,但是古代的人是不懂的:既然是潮神作怪,那么祭祀一下潮神让他息息怒总不会错。如何祭祀潮神呢?猪头牛头、太牢少牢地扔不去,这一套法子照样得用。潮神不是因为生气动怒才掀风作浪的吗?那么,给他表演个节目,让他看了消消气也是好的。于是,钱塘江潮上出现了弄潮儿。

北宋词人潘阆有一首《酒泉子》的词,专门描写钱塘江上的弄潮儿:

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很难说潘阆的词有没有夸张的成份,光是“手把红旗旗不湿”一句就叫人惊叹:能够在潮水中让红旗不湿这得有多少的能耐?怪不得潘阆也是“梦觉尚心寒”。

weiliam 发表于 2019-4-23 14:31:27

据说苏东坡很喜欢潘阆的这首词,亲自把它抄写在了屏风上,后来,他三度来到杭州做官,不知道有没有去看看钱塘江上的弄潮儿表演。

钱塘江上的弄潮儿不仅让潘阆心惊肉跳,北宋的地方官也出于爱护市民生命的考虑,下达《戒约弄潮文》,宣布要对弄潮儿进行“科罚”。但是,这种来自官方的阻止和批评,既是对生命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杭州市民利用天赐良机进行体育运动的阻碍。所以,到了南宋定都临安后,官方开始对弄潮大加鼓励,鼓励勇敢者投身奔腾怒吼的潮头中,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体魄和机智。

于是,到了八月十八这一天,钱塘江上总会涌现百余位弄潮儿,有僧人,也有儿童,个个披头散发,颇有古代越地“断发文身”潜入深海的古风。

他们迎着铺天盖地、迅猛汹涌的潮头,起伏腾跃,摆着各种造型,做出各种姿式,比起现代的冲浪运动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冲浪要靠一叶滑板,而人家弄潮全凭赤手赤足。

weiliam 发表于 2019-4-23 14:31:47

这个时候,皇帝与近臣也会出来观潮,而且出动上千艘舟舰,从西兴、龙山两岸排布开来,以壮弄潮的声势。兵士们也会在潮水中一会儿展旗、一会儿舞刀、一会儿弄枪。那些水军船只则开始向皇帝和市民作水战的汇报表演,试炮放烟、火箭齐飞,弄得满江迷蒙,才听到欢声雷动。

而欢呼声最为响亮的还数弄潮儿们凯旋回城的那一刻。

临安市民端出丰盛的酒肉、拿出犒赏的铜钱递到弄潮儿面前,弄潮者则高扬着手中未被潮水沾湿的旗帜向市民夸耀他的能耐,市民们报之以欢呼和鼓乐。这一刻,全城为弄潮而狂,多少年轻的美眉对着弄潮儿芳心暗许……

○摘自《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陈华胜(著) ,金色昀虹文化授权合作稿 。

weiliam 发表于 2019-5-26 08:47:42

;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钱塘江的弄潮之谜,古人竟3000支铁箭镇压潮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