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助手 发表于 2019-4-26 13:11:48

以资鼓励,其实是家长的另一种简单粗暴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爸妈的肯定,可是成人却非要把这份肯定庸俗成物质。我们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把孩子变成推磨的鬼。鼓励孩子需要讲究正确的方法,以资鼓励,其实是家长的另一种简单粗暴。
        晚上9点,小诺准备睡觉,他想起睡前的最后一件事儿,评分!
        看着爸爸在墙上的表格里写写画画,加加减减,他很想知道今天自己的表现会被评多少分,因为这关系到本月最重要的KPI!
        19?哎又没戏了,满分21,爸爸说如果连续一个月每天不低于20分,可获得100元现金奖励,连续三个月不低于20,300元的玩具,随便挑!
        这个模式,小诺并不陌生。
        从他一年级开始,就听说班里很多同学的爸妈都这么干,据说是从公司沿用到家庭的一种管理方法,他们管这叫激励机制。
        小诺想起前几天,同桌终于得到了心仪已久的乐高玩具,价值1000块!就因为他期中考试达到了爸妈的要求——语数英三门平均分高于85。
        简直羡慕嫉妒恨好嘛!但小诺觉得,这标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简直太低,即便是这样,同桌还得靠偷瞄他的卷子,才将将过了合格线儿,实在不够光明磊落。
        想想自己,昨天18今天19,这个月想拿奖励,肯定是没戏了,小诺寻思着,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是不是可以放弃?
        哎,对了,爸爸上次说,不管大考小考,只要拿到满分,就会奖励一个玩具,多少钱来着,明天一早得赶紧去问问爸爸!
        是啊,去问问爸爸,问问妈妈,这份努力在他们的心里到底值多少钱?
       

        我们坚信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把孩子变成推磨的鬼。这种刺激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造成如此的印象——父母任何的要求,比如学习,都是苦差事,而不是享受,它们本身并没有意义,所以才需要物质补偿。
        如此一来,孩子即便获得了钱,于其精神的成长来说,也是一种倒退。
        我们从前听过一个故事:
        有一群孩子,每天放学后都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任何提醒均告无效,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他走出家门,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微笑着对他们说「看你们玩儿得这么开心,我觉得自己仿佛年轻了十岁,希望你们每天都来,这点钱表示谢意。」就这样,10天过去了。
        第11天,孩子们仍然来到门前,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还是在同样的时间出现,但是今天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有些失望,但是想想看,5美分毕竟比没有强,于是他们依然还是每天来到老人家门口玩耍。
        第20天,老人出现时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于是,老人久违的宁静生活又回来了!
        我们天真地以为,物质奖励能鼓励孩子正向的行为,可是我们却忽略了,一旦奖励变少或者停止,孩子的努力,在他心里是否会像之前一样有意义有价值,他是否会用同样的热情和状态来面对一件完全不可能获得物质奖励的任务?
        当然,物质奖励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如果你是个吝惜教育心力成本的父母,那物质奖励对于你而言,绝对是一股减负的清流!
        使用它,意味着:
        ● 你不需要一遍遍讲道理,讲到口吐白沫心慌气短;
        ● 你可以不以身作则、只需拿出一张100条事物价值清单,按劳付款;
        ● 你不需要动脑筋周旋,用漫长的陪伴和监督来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
        因为,你认为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可以依赖KPI来科学管理,唯结果论,貌似让教育这件事儿变得简单多了呀!
        简单一点,就轻松一点!
        现在做父母已经够累的了,况且,在没有任何物质奖励的情况下,是什么可以激励着一个孩子持续地付出努力,你会问,孩子真能做到吗?
        对当代动机理论有重大影响的两位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认为,每个人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它们得到满足,内在动力就会大大提高,孩子也不例外,直接表现就是,他付出努力的程度并不取决于外在物质的奖励。
        ● 第一是归属感(relatedness),让孩子明白,做一件事无论结果如何,都能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
        ● 第二是自主感(autonomy),让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
        ● 第三是胜任感(competence),它至关重要,指孩子觉得他能、他行、他可以。例如“我会画水墨画”、“我能炒鸡蛋”、“我能和小伙伴合作搭乐高大楼”??
       


        所以,如何刺激孩子产生内在动力,才是父母最该关注的问题。
        且不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也绝不是什么生活必须品,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物质奖励都可有可无,一旦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得到,孩子也许宁肯放弃。放弃得多了,不仅斗志没有激起,反而产生挫败感,越发不自信,越发没有上进心。
        真正优秀的孩子,绝不是靠金钱奖励出来的,某些看起来生了效的物质激励,实际上只是巧合,只产生了很小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在动力。用金钱「收买」孩子,是一种胜算很小的策略,它将金钱设置为奋斗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所能提供的动力非常有限。
        孩子终会长大,如果他带着这样简单粗暴的逻辑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总为外在的激励而活,他自己的生命也将永远处于桎梏之中,为人父母,难道不觉得可悲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资鼓励,其实是家长的另一种简单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