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塘在线--儿时的记忆,老家村门口一口浅塘,是儿童时光差不多全部美好时光的记忆,游泳嬉水、抓鱼钓鱼、捞螺丝、漂石仗、淘硬币、以及生活中各种洗洗涮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188|回复: 0

[3-6岁] 父母给孩子帮忙,怎样才能不帮倒忙?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0027
发表于 2019-4-26 13: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母们喜欢给孩子帮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时候父母给孩子帮忙,往往都是在帮倒忙,你是这样的父母吗?
        同事娜娜又迟到了。
        这是她这月第四次迟到,原因是给儿子送作业本在路上耽搁了。
        娜娜的儿子在上小学,性格有些马大哈,常常上学拉东西,有时忘记带课本,有时忘记带作业本,这次又忘带了练习册。
        娜娜气喘吁吁的边启动电脑边和我们抱怨:“哎呀,下次再也不在上班高峰期打车了,太堵,还是地铁快。”
        坐在对面的同事打趣的说:“你这儿子不省心啊。”
        娜娜呵呵笑说:“有啥办法呢,谁让我是她妈妈呢。”
        另一位同事连忙赞称:“好妈妈啊,向你学习。”
        说实话,娜娜的想法我不敢苟同。孩子要上学,妈妈也有工作啊,为什么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总让妈妈买单?
        而且娜娜儿子的学校距离家有近40分钟的车程,送儿子到学校,再返回家里拿练习册又折回学校,然后再来公司,这一来一回需要浪费好几个小时。且不说经常迟到对自己工作状态有影响,这几个小时的路程就够折腾的了。
        同事称娜娜为好妈妈,我更觉得她是吃力不讨好的妈妈——老是帮倒忙,越帮越忙!
       

        01
        娜娜的倒忙,让我想起另一位妈妈。
        带女儿在楼下小区玩,遇到一个小女孩。她手上拿着一个贴贴纸,女孩妈妈怕她在玩的过程中掉了,想帮她保管,女孩拒绝了,自己把贴贴纸贴在了衣服口袋上。
        小朋友们玩的很嗨,你追我赶连滚带爬的,不一会儿贴纸就掉了,被一个小男孩捡走了。女孩发现后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看着这个男孩手里拿着她的贴纸。
        这时候女孩妈妈看到了,她立马找男孩要回贴纸,男孩不给。这时女孩开始哇哇大哭,女孩妈妈见孩子哭,着急的语气有些严厉的对男孩说:“这个贴纸是妹妹的,快还给她!”
        男孩不敢再霸占,把贴纸送还给了小女孩。
        小女孩拿着贴纸没再哭了。然而没过多久,小女孩想贴上去跟那男孩玩,被男孩妈妈拒绝了:“你还是去那边玩吧,万一哥哥又捡到你的贴纸。”
        其实,忽略掉两位妈妈的护子心切,两孩子并没有要升级到矛盾和争抢。
        女孩看到贴纸被捡走时,她没有流露出委屈,是妈妈出面帮忙要回贴纸时,女孩才开始变得委屈。
        假设妈妈撒手不管,让女孩自己解决或者继续观察孩子的动向,兴许女孩也不会这么哭的委屈了。
        孩子是优秀的观察者,她知道父母不会让她哭,只要哭父母就会帮忙解决问题。
        看得出来,要回贴纸后女孩想挽回些什么,所以她找男孩玩。可惜的是,两个孩子再一次被妈妈横中打断。男孩妈妈可能觉得儿子刚才被要回贴纸,受了委屈,想保护他。
        但她忘了,孩子是不记仇的。
       

        帮孩子送作业,替孩子解围,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关心着孩子,殊不知都是在让孩子变得无能。
        娜娜儿子丢三落四的背后,让我们看到的是他:
        不会自己检查书包。——依赖
        不会自我检讨,略次重犯。——不知悔改。
        不会站在妈妈的角度,体谅她路程奔波的艰辛。——自私
        小男孩小女孩争夺贴纸背后,让我们看到的是他们:
        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捡走时,不知所措。——胆小
        出了问题,总希望父母帮忙解决。——依赖、不自信
        90%的父母会认为,帮助孩子是爱:
        喂孩子吃饭,能让孩子吃的更多。
        给孩子提裤子,能让孩子穿的更整齐。
        帮孩子拆开薯片包装袋,能让孩子更快的吃到薯片。
        …
        但没想到这样的爱会使得孩子,变得越来越弱小。
        还有的父母会认为,帮助孩子是关心:
        不许孩子进厨房,是为了他的安全。
        不许孩子上桌包饺子,是怕他弄脏衣裤。
        不许孩子做家务,是省去再做一遍的时间。
        但没想到以为这是关心孩子,很多时候实际是想减少自己的麻烦。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体验和学习,且都有自己内在的秩序,如果在半路被迫把事情移交到父母手上,就打断了一次完整的经验。
        所谓“缺乏能力”就是这样积攒出来的。
       

        只有孩子求助,才去帮忙——这是爱的“度”。
        孩子低头解扣子解了很久没解开,孩子说:“妈妈我不会。”——这时候帮助孩子,叫爱。
        孩子想去勾树上挂着的红气球,但是身高不够,孩子说:“爸爸我拿不到气球。”——这时候帮助孩子,叫爱。
        孩子犯错误被老师骂了,孩子说:“爸妈,我要怎么改进?”——这时候帮助孩子,叫爱。
        有度的爱,会让孩子成长,学会感恩。无节制的爱,会让孩子成为巨婴,拉低孩子成长速度。
        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有远见的父母,都带点绝情。
        孩子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饭点的时候孩子不好好吃饭,过了饭点,对不起没饭吃了。
        上学磨蹭迟到被老师批了,再丢脸自己受着。
        …
        绝情放在这时候,不是冷漠,是充满智慧的爱。
        《欢乐颂》里小包总的妈妈为了阻止他与安迪交往,使出了各种侵犯安迪隐私的招数,查身世乱贴小三标签,被触怒的安迪跟小包总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母亲有问题,但是造成她今天的性格,你也有责任。她必须要碰壁,碰壁之后,她才知道她的界限在哪里。你现在表面上看着是为我着想,实际上你是在纵容你母亲对自己力量的臆想。你不断的退让,不断的纵容,才能够让他这么的肆无忌惮。”
        这段话说的很中肯。把小包总的母亲替换成“孩子”,我觉得非常适合用来警醒父母。
        孩子成长需要碰壁,碰壁之后他才知道界限在哪里,问题在哪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麻烦负责,可能当下会让父母显得有些绝情。但透过当下看长远,这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一点,我非常赞同。说是父母帮助过多时,孩子培养不出责任感。
        在尼尔森的理念中,责任感是孩子自我价值的体现。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只会依赖和被动接受,他们会蛮横的认为价值感的唯一方法就是,操纵别人为自己服务。
        拿给孩子喂饭来说。
        吃饭本是孩子自己的责任,但父母为了省事、干净、孩子吃的饱,总“替孩子吃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依赖,总想等着别人来帮忙。
        依赖的另一层意思是自我价值感缺乏。孩子体会不到自己动手的成就感,自然不会感受到自我价值。所以他只能通过操作父母,向父母示威要求他们为自己服务——喂饭,来获得价值感。
        再拿拒绝孩子做家务来说。
        2岁左右的孩子被“我来,我来”附体,喜欢什么事都要插手。比如看见妈妈拖地想去帮忙,妈妈觉得孩子太小拖不干净,拒绝了孩子。或者妈妈妥协让孩子尝试拖几下,拖完后被妈妈嘲笑说:“你看,你还太小了,拖不干净。”
        这态度和嘲笑,实际是在让孩子自我否定“我不行”“我做不好”。
        女儿2岁自己穿鞋,总分不清左右脚穿反,被我们嘲笑了两次后“哈哈,你看你穿反啦。”她就不再自己穿鞋了,出门时她就坐在沙发上等着我们去帮忙穿,有时赶时间我催促她,让她自己穿。她就这样说:“我不会,你帮我穿。”
        “我不行”“我做不好”“我不会”,其实都是孩子价值感匮乏的表现。
        简而言之,允许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和尝试解决问题,孩子自然而然会培养出责任感(价值感、自我认同)。否则,孩子会通过“操作他人”来获得。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而且为了孩子能倾尽所有。
        但爱不是大包大揽,给孩子留有余地的爱,孩子会长的更自信更坚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